本院动态
学界资讯
政府资讯
产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院动态 > 正文

缺乏思考的设计


缺乏思考的设计
 
缺乏思考的设计,发表于《美术观察》2008年第150期 (核心期刊)
 
当设计成为一种职业、并能在短时期让设计师获得丰厚报酬之时,惰性就有可能产生。这种惰性井非表现为一个设计师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表面上看,他很忙,不停地打电话、接电话,不停地上飞机、下飞机,不停地花钱又不停地赚钱;他的作品也很多,有时甚至会充斥一个行业或一个城市。中国的职业设计师数量超过百万,每年有上千万个设计机会提供给这一群体,但当绝大多数设计方案转化为现实产品时,你不得不承认一个令人失望的现实:克隆、重复者多而进步者少。

现实生活中,理想、观念都在发生变化,社会和民众都期待令人耳目一新的、合情合理的工业产品,以及建筑空间和视觉形象等。在政府官员、私人业主和公众面前,设计师试图使出浑身解数来迎合各种各样合理的或不合理的要求,却每每无功而返。各种现象虽然复杂,原因却简单:这一切都归结于我们缺乏思考。或许,这些设计师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他们忙于应付琐碎的事务。那个表面运转着的大脑,其实早已死亡,无非在做着无聊的机械运动。这种重复的机械活动必然生产出千篇一律、令人生厌的东西来。有时在样式上会有一些变化,但这种变化都在表面而非内部,仅仅是为了满足短暂的视觉上的愉悦需求而已。这就如同当代走向没落的相声,正由语言艺术沦落为简单的搞笑工具。

而且,现实中的平庸设计师们依然可以通过冷漠的态度和平庸的作品获得不菲的经济回报,他们过着温暖柔情的小资生活,精神被老酒和香水麻木着。在工作中,效率最大化是大家追求的目标,思考无疑会影响效率,这就是他们的想法。

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在叫嚷着争当“设计之都”。北京、上海当仁不让,广州、深圳不甘居后,还有苏州、杭州甚至一些不怎么出名的小城市也拉开架势搞创意产业基地。这种发展设计产业的初衷无疑是好的,至少当权者看到了设计产业的巨大商业价值,这是中国几代设计开拓者的夙愿,但发展的方式、方法却让人生疑。从程序上来看,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式的群众运动,没有核心理念,没有技术支持,靠的依然是傻干、蛮干。既浪费物质财富,又浪费人力资源。深圳市大张旗鼓承办的文博会,我看仍有庙会的嫌疑,至少我所参与评审的装饰设计部分大多数成果和创意不沽边,和真正的设计也不沽边,本质上还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的乌合之众的表演,散乱而没有章法。这其实也是一种不思考的具体表现。首先,各地资源条件迥异,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不同,各城市不应该无视这些差别一哄而上;其次,发展设计创意产业的着力点在哪里?它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何?中国现在的一些创意模式其实消极的成分很大,往往只是有表面上的新形式,实质上提倡的却是腐朽没落的东西。

一些工业产品方面的发明创造过分迁就了人本性中的不良欲望,鼓励了人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在深圳举办的“星级酒店高峰论坛”。组织方特意安排我们在新建成的洲际大酒店开会和住宿。酒店空间奢侈得惊人,首层绝大多数的空间都是供人穿越和体验的公共空间。酒店装饰的风格是西班牙式,但室内空间尺度远比我记忆中的西班牙城市酒店尺度还要大。该酒店的设计者来自中国香港,他几乎垄断了近一阶段深圳新的五星级酒店的设计。洲际酒店的街对面是该设计师的另一件作品—威尼斯酒店,风格为意大利式。论坛开始,发言的的嘉宾之中有国家建设部的官员,有酒店管理集团的经理,也有一些所谓的明星级设计师。官员和一些研究机构的代表高谈节约型社会的主旋律,谈科学发展观,令人振奋,令人茅塞顿开。然而到下半场,一线的设计师们的登台却是另一番样子:来自香港的设计师大谈“奢侈美学’,来自中国内地的设计师则大谈“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手法”,而他们所谓的“创新手法”不过是些把玩视觉游戏的小伎俩而已。

与此相反的是,设计之都米兰之行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米兰以设计为骄傲,它拥有一批设计界的精英,也拥有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展览,它似乎已经在设计界构建了一个王国,高傲地接受着来自别国的礼赞。按照习惯性的思考,米兰的设计师们至少可以高枕无忧地生活十年二十年,因为在许多设计领域他们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们可以靠贩卖历史上的经典快乐地活上一阵子,也可以凭借现有的技术优势再快乐地活上一阵子。我绝然没想到,他们在谈论设计时竟然会有如此之多的忧虑。这种忧虑完全是思考的习惯所致——当中国的时尚男女们都在拼命追逐阿玛尼、LV这些品牌时,意大利的设计师却在质疑这种“追逐行为”本身的合理性。他们虽然是先锋设计的既得利益者,却在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令人难以解释的现象,希望构建一个更科学、更合理、更公正的设计和消费关系。这种思考的习惯,这种质疑的精神是非功利性的。表面上看,它否定了一些既有的成绩,但这种思考必然使这个群体永远走在前面。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同伴,大家都在忙于捡拾和消化别人丢弃的垃圾,像个街头张着大嘴吞食废物的熊猫模样的垃圾桶,一阵心酸、一阵羞愧涌上我心头。

也许有许多人担心,长期的思考会不会形成眼高手低的毛病?过于重视思考会不会冲淡情感的力量?会不会丧失鲜活的形式?我想,这个祀人忧天式的发问和忧虑恰恰是由于缺乏思考而形成的。对于那些创造形式的真正的高手而言,他们从不考虑他们创作中的美的元素来自何处,这种元素在始发阶段是出于功能目的还是审美目的。回顾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们衣食住行的形式和质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几乎每一次,我们对即将流行的风格或形式都充满着幻想,以为这是最为恒久形式,它会伴你走过一生。但时隔不久,你就会发现另一种更有感染力的形式。时间长了,我开始怀疑形式这种东西的真实性,因为从其执忽不定的走势中我分明看到了太多的偶然性、随意性,而这足以证明它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我认为,形式的创造是设计师工作的一部分,但不应该是全部。形式流变的任意性、对抗性像是对墨守陈规者的一种调侃,会让你找不着北。而实际上,压根就没有北,只有对形式的误会。对于一个思考严重不足的设计群体而言,抛掉对形式的迷恋,多去思考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才是自我救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