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动态
学界资讯
政府资讯
产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院动态 > 正文

人民日报艺坛走笔:工艺美术向工业化生产学什么


人民日报艺坛走笔:工艺美术向工业化生产学什么

 
发表于《人民日报》2014年6月15日12版
 
 
传统的工艺美术既是一种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累积形成的造物经验,又是一个类别丰富的产业体系,它高度凝聚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为社会生产的强大助力。进入工业文明,以机器为主的工业化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并营造出一个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系统。这直接导致了传统手工艺生产的衰落,尽管它一直以来试图积极应对。
 
对于工艺美术的研究,以往学界多纠缠在美学和工艺方面,虽然这些研究厘清了工艺美术在文化传承中的脉络,优化了工艺美术制造中品质下滑的问题,但其局限性在于,难以从社会学视角透视生产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症结所在,也难以用一种历史观俯瞰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趋势。在我看来,汲取工业化生产模式中的营养是实现工艺美术在当代复兴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深入分析工业化对它产生影响的实质,以及从工业化在当代遭遇的问题反观工艺美术的价值。
 
工业化生产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机器生产的精确性、生产的计划性和生产过程组织的有序性,这恰恰是传统工艺美术生产所忽视的。假如能吸纳和结合这些特点,工艺美术生产或许会逐渐改变当下的窘境。
 
“生产的计划性”在当代社会日益重要。工业化生产中,虽然机器有着强大的生产能力,但是因其缺乏能动性和创造性,可能会引发相对性消费萎靡等问题,且片面强调生产容易造成产品积压。随着消费方式、产品流通以及市场格局的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这种意识在工业化生产中得到重视。传统工艺美术生产,大多专注于生产中工艺水准的控制,而忽视了流通消费,也就单向性地切断了由消费引发的诸多问题的信息反馈。这不仅会造成由产品积压造成的浪费,还可能成为产品落后的根源。因此,工艺美术面对自我更新,首先是要塑造生产中的计划性理念和机制,这不仅包括产品的数量,还包括品种和性能,需要一种全面性的对市场进行预测的过程。相信,注入当代生产理念和机制的工艺美术生产,能够通过市场消费信息的反馈生成自我优化、自我更新的动力。
 
工业化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生产的专业程度出现了分化,复杂的制造分解后,每个程序都变得相对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于是,批量生产成为工业化生产的主要优势。但批量生产因产品过于单一而无法应对人类个体多样化的需求,且改变了人和社会的结构,因此,工业化生产内部产生了一种自我怀疑和变革实践,限量生产应运而生。限量生产是主动性的生产,它的意义绝非仅仅针对市场,深层的指向是人对生产的积极反应。这和工艺美术强调的人与物在情感上的关联不谋而合。我们不妨大胆地把机器生产的科学性、精确性和手工劳动的差异性进行恰当地整合,以使机器和手工的各种特质在互补的机制中完成转化。
 
这种结合的实现首先要解决制造观念的问题。现在仍有一部分工艺美术制造行业习惯性地将工业化生产和传统手工艺制作相对立,认为加入机器生产的痕迹就不再是手工艺的制造方式,排斥机器生产中的精加工,甚至认定手工制造的品质绝对优于机器生产。当然,在结合过程中必须明确生产的主体是谁这一问题,否则就会混淆传统手工艺制造和工业化生产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低效率、不稳定性以及复杂的管理方式,和手工艺制作有某种相似性,在此方面,若能将工业生产中的缜密精细的管理融于手工艺再生产的过程中,必定能极大地提高手工艺制造的标准,这让我们看到了工业化生产和工艺美术制造之间相结合的可能和希望。
 
此外,品牌的塑造和维护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系统中的新环节。品牌既包括生产制造理念,也包括它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过去工艺美术有许多品牌,但在今天消失了或是沦落了,这一方面归咎于产品质量的下滑,一方面缘于其脱离了社会生活的需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牌意识的缺失。今天,我们不但应该创建新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战略,还要解决传统工艺美术品牌升级换代的问题。这需要研究技术创新、消费心理、传播手段、营销策略,还需要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东西方文化交融,当代和传统的文化结合以及传统技艺和当代先进技术相互补充的问题。
 
今天,虽然机器接替人类双手承担起了生产、制造的责任,但工艺美术并未在人类的生活中消失,人们依然对手工制造不惜美誉并充满依赖。它不但解决了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具体问题,还通过生产、使用联络着人与人、人与物彼此之间的情感。手工艺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且这种理由在今天正变得日益充分。另一方面,无处不在的机器生产引发的问题已经在现代社会暴露无遗,它需要另一种生产模式予以治疗,从中我们看到了传统工艺美术复兴的希望——包容、吸纳工业化生产的精髓,将其内化为再生产的动力,实现其生产的高级转化,建立新的机制,为当代社会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