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动态
学界资讯
政府资讯
产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院动态 > 正文

苏丹:中国未来环境艺术中的艺术可能性 ——关于中欧环境艺术交流工作三年感想

中国未来环境艺术中的艺术可能性
                      ——关于中欧环境艺术交流工作三年感想


发表于《为中国而设计论文集》2010年

 
中国的环境艺术概念的出现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但它的出发点和北欧不同,是完全基于人工环境的品质提高的要求之上,伴随着中国的大规模建造活动开始而产生。在中国,艺术和美是个等同的概念,因而环境艺术在中国产生的目的就是成为一种将经验的和习惯性的视觉经验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所谓法则在现实建造中予以推广,试图借此以抵抗快速建设过程中所能产生的粗陋和空洞。

八十年代时期在中国的建筑界关心艺术活动的建筑师群体开始从环境美的角度来审视建筑创作,并认为从环境艺术性的高度来进行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是一种更为有责任的行为,在审美创造上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工作。当时中国建筑师中的精英组成了环境艺术委员会,经常沙龙式地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建筑师于正伦创办了《环境艺术》专业期刊来向中国建筑和美术界介绍一些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中的大多数是现实中实用性的建造和美化活动,如建筑立面的改造、室内设计以及小型环境中的艺术小品设计等。这种经验的介绍和推广直接为迫切的市场需求提供了阅读和借鉴的范本,为后来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于此同时《环境艺术》杂志中也报道一些发生在欧洲和北美的艺术事件,这些艺术事件和传统架上艺术不同的特征是,它们是以特定空间环境为背景的,并且和环境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和前一部分带有明显实用主义色彩的案例不同,这部分则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和自然情节。这部分内容为当时中国的建筑界和艺术界带来了一些另类的话题,但却未能在中国这块建设的热土上蓬勃发展。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设计师几乎全部退出了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环境艺术创作领域,因为市场提供的繁多机会使设计师们忙于应付,这是经济在设计市场全面胜利的年代。但中国的先锋艺术家却从九十年代开始反叛传统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形式。一些艺术家把他们创作活动由私密的画室拓展延伸到了城市公共空间或者乡野环境之中,他们在环境中的行为或创造物开始和场所条件发生密切关联,比如艺术家苍鑫、赵半狄、张大力等,他们的行为或作品为环境中带来了一些精神性的东西。但这一时期的作品因为思想意识方面和主流对抗的原因,中国先锋艺术家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艺术实验普遍带有血腥气质和暴力行为。而由于外在的张力过于强烈,环境中一些微妙的因素就被完全忽视了。因此这些艺术品并未也没有想把环境中的特质作为表现的核心,它们充其量只是类似环境艺术的艺术。

在当代世界,自然无疑是一个最具广泛公共性的事物,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上,它扮演者施舍、养育、被掠夺、被毁坏的角色。自以为强大的人类似乎已不懂得和自然对话,他们只是在变本加厉地索取。人和自然的关系已濒于最为紧张的边缘,重新开启和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修复自然和修复自我的开始。这种信念建立时就意味着一种良知开始启蒙并践行,而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实践和推广作用是双重的,新的方式和新的结果都会使物和我的关系向着良性转化。

但是在艺术主张方面,中国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的区别很大,尤其是通过和北欧艺术家交流活动开展以来,我感受到了这种源自观念的差异而产生的全方位的差别。北欧艺术家作品呈现出来的自然主义情结鲜见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而中国艺术家赋予作品的多重想象和精神寄托也是北欧艺术家所常常感到费解的。我认为这种差异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信仰区别形成了文化之间的鸿沟。这种精神上的隔阂是可怕的,它超过了语言障碍产生的问题。文化上的隔阂有时会产生好奇、新鲜的表层反应,但更多的时候是冷漠甚至敌视。在北京的两次欧洲艺术家访问创作的过程中,我个人深切地感到了这点。但可喜的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中外艺术家之间开始相互理解对方的初衷,也学会了欣赏对方的手法。比如中国的艺术家不再认为艺术是一件完全神圣、神秘化的事物,它也可以是没有思想负担的简单现象。也不再简单地认为不同文化下的艺术主张和表达的方式是一种单纯的对抗。欧洲的艺术家很好奇中国艺术的表象之下竟隐藏了如此多的沉重意义。

中国和北欧在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都处于两种相对而立的极端位置,环境的差异使得“环境”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都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北欧树木的森林和中国人组成的森林蕴育着两种迥异的民族性格。活动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北欧艺术家对自然的情怀,以及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单纯快乐的天性,这种自然的恩惠哺育了一颗颗感恩的心,艺术家们在北欧的作品多是以自然为背景而创作,轻松愉悦,礼赞着自然和人性。而中国人口和社会的压力也产生了一种别样的风景,丰富的、有质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艺术家们难以回避的话题,甚至是他们永不枯竭的创作资源,当世风日下的时候,对这方面题材的表现就显得无限沧桑、苦涩和撕裂。

我本人关注于中欧艺术家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交流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我想为方兴未艾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寻找精神上的根,我想拯救已经被实用主义彻底庸俗掉的一群所谓的艺术家、设计师。我想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未来埋下几粒种子,让它们在即将成为废墟的领地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长出一片新绿。因为对于既成的环境艺术设计事业而言,它存在着一种极大的危险,就是由于过分功利主义色彩而仰仗经济和技术,它们已经堕落为简单的生意,一旦作为支撑体系的经济发生危机,这个已生长得遮天蔽日的大树将因失去养分和力量而迅速崩塌枯萎。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的事业和消费日益密切的关联,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目标已由一个大环境蜕化为一个小环境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私有性的,它或从属于一个个人,或者从属于一个利益集团。这时其中的关怀就只是一个口号,缺乏真正的公共性。
 
苏丹
2010年8月